“特区能办、老区也能办” 深圳标准助力汕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特区能办、老区也能办”,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深圳-汕尾营商环境对口帮扶的一个响当当的服务品牌。记者11月17日从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尾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获悉,近年来,指挥部充分发挥深圳标准引领带动作用,以优化提升园区营商环境、全市政务服务环境、社会服务环境为抓手,助力汕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对标深圳标准构建优质高效的园区营商环境
据了解,在以深圳标准编制合作产业园整体规划过程中,指挥部引入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和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两市合作园区规划编制,复制深圳“产城融合、绿色集约、智慧共享”的园区建设理念,通过高标准产业空间定制、海绵园区与近零碳设计、智慧园区平台构建等举措,高标准规划了园区发展蓝图。
在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过程中,指挥部引入深圳特区建工集团承接园区污水处理厂、供水主干管、深汕大厦、深汕协作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运用特区建工集团先进的模块化设计、装配式建造、智慧建筑等建造技术和管理标准,助力园区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园区公共配套服务水平。

指挥部还“移植”深圳做法,大力提升两市合作园区项目投资和建设的便利度和服务效率,如在引进比亚迪刀片电池项目上,仅用时39天,便完成了企业首次考察到完成选址、规划调整、土地平整、征地补偿、土地挂牌等一系列关键流程,比常规流程压缩了70%,实现龙头企业当年签约引进、当年动工建设、当年实现投产的“汕尾新速度”。
在提升园区运营服务水平方面,指挥部发挥深圳国企在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招商引资方面的全产业链优势,引进特区建工集团参与组建并控股园区平台公司,以深圳高水平园区运营经验和招商能力推动合作园区加快发展。同时,引入深圳资本集团与汕尾市共同组建并负责管理总规模2亿元的“深汕产业协作发展投资基金”,充分发挥深圳金融市场优势,撬动社会资本,吸引优质产业项目入驻合作园区。
对标深圳办事效能打造“同事同标”的高效政务环境
“深汕零距离”是指挥部携手多方力量打造的政务服务特色品牌,通过上线“大湾区·视频办”异地收件平台,在汕尾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置“深汕零距离”服务专窗,以远程收件形式把“特区服务窗口”搬到了“家门口”,跨城办事更加省时省心省力。

据统计,目前已实现“科技金融扶持”“高端科技企业培育扶持”等417项深圳事项在汕尾可办,“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备案”等1145项汕尾事项在深圳可办。
指挥部还出资支持汕尾建设“一照通行”服务平台,推动汕尾市场准入服务质效与深圳全面接轨。对标学习“i深圳”APP经验,推出“i汕尾·爱生活”APP,打造汕尾市政务服务和城市服务总入口。
与此同时,借鉴深圳政务服务和服务企业的经验做法,设立汕尾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推出“投资兴业一件事”全代办服务。梳理141项政务服务、56项增值服务,企业开办、项目立项、工程建设、不动产登记4个审批流程涉及86个审批事项可由“善美店小二”全流程专员代办,打造“促企投资、利企发展”的优良政务环境。
借鉴深圳发展经验优化提升社会服务环境
目前,深圳、汕尾已有多项社会事务实现“同城化服务”。通过与深圳签订“跨域通办”框架合作协作,持续推动“税费同缴”“带押过户”等高频财产登记服务同城化。两市签署住房公积金区域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实现两地住房公积金异地无差别服务、贷款互认互通。
两市市场监管局也建立《深圳-汕尾两地工业产品质量监管跨市域协作机制》,高效开展跨市区信息共享、线索移交、风险监测、联动处置,加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有效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此外,依托大湾区创新要素,构建“一岛多礁”科创飞地体系。汕尾市、县两级已在深圳建设创新岛5座,入驻企业和团队完成各类知识产权申报217余项,推动荔枝冰皮月饼和荔枝酒等16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形成“创新研发在湾区、产业转化在汕尾”的创新生态。

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尾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印证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动能,也为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协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相关做法得到国家发改委的肯定。
指挥部负责人表示,要坚持制度引领,锚定对标对齐的协作方向。打破“零散式”援助思维,以制度共建为纽带,推动先进经验从“单向输出”向“双向融合”转变,让后发地区在制度层面快速接轨先进水平,为营商环境优化筑牢根基。其次,要坚持互利协作,激活双向奔赴的内生动力。两地通过共建产业园区输出深圳标准等举措,实现了深圳所能与汕尾所需的精准匹配,既让深圳产业找到了拓展空间,也让汕尾获得了发展动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此外,要坚持软硬并举,夯实宜居宜业的发展根基。深圳在助力汕尾复制“一照通行”等软环境创新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援建医院、学校等民生工程,以及道路、市场等基础设施,同步推进乡村环境整治与城市形象提升,让企业感受到“办事方便”的同时,也体会到“生活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