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其他专题专栏 > 深圳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 > 新闻动态 > 权益保护

深圳深入推进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布时间:2025-11-06
人工智能朗读:

  11月5日上午11时许,在南山区龙井路路口,一辆蓝白相间的特殊车辆格外引人注目,车辆采用警用标志性蓝白涂装,正在路面执行“巡检”任务,对路边违停车辆进行驱离和取证,整个过程有条不紊。这就是深圳交警新上线的“智能伙伴”——多功能无人巡检车。 

  2024年6月8日,深圳市公安局在深圳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举行常态化警营开放日走进“食药环”专场活动,包括野生动物科普和普法宣教、假冒伪劣商品辨别互动、食品安全快检车及检测展示等。 

  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办的2023年深圳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开放日精彩亮相。 

  深圳民法公园。 

  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明确深圳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是“法治城市示范”。2021年中央依法治国委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意见》,深圳迎来“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战略升级。深圳近年来深化改革创新,厚植法治沃土,持续擦亮法治先行示范金招牌,让法治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亮丽名片。

  先行示范锻造法治之城

  深圳聚焦高质量发展大局,深入推进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重点改革任务,深圳法治政府建设实践持续领跑。以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与职业化建设作为重点举措,是深圳深化行政权力监督的“硬招”。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将全市复议机关精简至10家,推进复议官职业化改革,市区两级共任命百余人,率先发布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地方标准,行政复议首选率从2022年的75%升至2024年的86%,近90%的复议案件在复议阶段实现案结事了。

  5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发布会上两次提到了深圳,充分肯定了深圳在打造行政执法监督码系统、探索柔性执法方式等创新探索。

  深圳毗邻港澳、面向全球,是一座外向型经济城市。越来越频繁的涉外民商事活动让涉外法治建设成为刚需,迫切需要通过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建设,全力护航特区改革开放新征程。深圳率先建立涉外法治统筹协同机制,建立深圳企业海外综合服务平台;前海法院成立ADR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打造跨境法律规则衔接示范地和涉外审判优选地;深圳在全省率先开展粤港澳律师事务所合伙联营和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深圳正奋力开创新局,让涉外法治建设跑出“加速度”。

  深圳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蹄疾步稳、成效显著:中央依法治国办刊发专报肯定建设成效,18项经验成果被认定为“体现深圳特色、具有全国示范意义”。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破产制度突破创新等多项法治改革成果被国家部委面向全国推广。在全省开展法治考评的11个年度中,深圳历次考评均为优秀,其中7次全省第一。

  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吸引人才与投资的“梧桐树”。深圳始终以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核心竞争力,真抓实干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2023年至2025年,深圳连续出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从完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推进规范文明监管执法、推进严格公正高效司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具体的重点任务,已累计推出具体措施77项,推动解决经营主体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改进提升。深圳率先开展个人破产制度改革试点,就是紧扣“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核心遵循的积极探索。

  深圳同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创造让人民群众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的良好社会环境。目前,全市校园、医院、公园等5000余个重点场所安全设施和安保力量全覆盖;全市78个街道综治中心、11个区级综治中心实现“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目标,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40余万名群防群治力量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十四五”时期,深圳接报各类刑事治安警情年均数较“十三五”时期下降35.8%,2024年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数创近25年来最低。

  全力打造国际仲裁深圳样板

  “商事争议解决的质量、效率、费用及革新机制”是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成熟度评估报告》中关键衡量指标之一。国际商事仲裁以其专业、灵活、高效、保密以及能够跨境管辖与执行的特殊优势,成为目前国际商事主体最信赖和主要依靠的纠纷解决路径。

  深圳国际仲裁院(下称“深国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区、市)设立的第一家仲裁机构、粤港澳地区第一家仲裁机构,“十四五”以来持续深化国际化发展、仲裁规则创新,国际公信力不断提升,深圳营商环境的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2024年,深国仲新受理商事仲裁案件14518宗,创历史新高,总争议金额达1422.67亿元。全年新受理涉外商事仲裁案件总争议金额达510.39亿元。

  今年4月,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国际仲裁学院与White & Case律师事务所联合发布《2025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深圳首次入选最受欢迎仲裁地,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入选最受欢迎仲裁规则。

  数读深圳法治城市示范

  4年来,深圳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18项经验成果被认定为“体现深圳特色、具有全国示范意义”。

  深圳在2015—2024年度中国法治政府评估中始终位居前列,其中3次全国第一。

  在全省开展法治考评的11个年度中,深圳历次考评均为优秀,其中7次全省第一。

  全市拥有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822个, 4年来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超25万人次,集聚近1500家律所、超2.8万名律师。

  深圳形成新质生产力“法规矩阵”

  具身智能机器人担任“0号”火炬手,还有机器狗、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硬核科技各司其职……近日,第十五届全运会火炬传递活动的深圳传递现场科幻感十足,刷爆朋友圈,也彰显了深圳新兴产业的硬核实力。

  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立法的引领和保障。近年来,深圳用好用足经济特区立法权,构建起覆盖大数据、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自动驾驶、合成生物、细胞基因等新兴领域的“法规矩阵”,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能,也给国家相关领域立法输送“深圳经验”。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支持深圳扩宽深圳经济特区立法空间,在新兴领域加强立法探索。市人大常委会将新兴领域立法作为近年立法的“重头戏”,先后出台了一批具有全国首创性、引领性的法规。

  《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是全国数据领域首部综合性立法,探索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强对个人数据的保护;《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是国内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法规,率先明确产业的边界,并在破解基础研究短板、商业“落地难”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创新规定;《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是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专项法规,为低空经济腾飞铺平“法治跑道”……中央媒体评价,深圳在立法上的先行姿态,在全国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今年10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若干规定》正式实施,在业界引发强烈关注。深圳先进院合成所所长傅雄飞说,立法对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给予精准回应,对科研人员和企业来说都是重大利好,坚定了大家继续创新的信心和决心。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2022年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是全国首部智能网联汽车法规,全链条解决了智能网联汽车无法登记、无法合法上路等关键问题。在立法保障下,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到2024年,产业集群增加值达1023.72亿元,同比增长38.8%。

  高质效司法护航高质量发展

  深圳法院始终坚持为大局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为人民司法,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公正高效司法努力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全国法院首个群众诉求服务处,建立12368“一号通办”平台,全覆盖设立“律师执业权益保障服务站”,实行群众各类诉求和信访投诉统一受理、集约办理、全程监管。今年1—8月,“一号通办”平台受理群众各类诉求87.6万件次,诉求回应率100%,即时解决率90.5%,办理满意率99.86%。群众诉求“一号通办”机制入选全国法院“十大最受欢迎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

  2025年2月起,在全市两级法院全覆盖设立“司法助企工作室”,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立“司法助企工作室”专区,发布“司法助企二维码”,设置“司法助企工作流”,实行涉企诉求集中受理、集约办理。自“司法助企工作室”全覆盖以来,深圳法院累计受理涉企诉求411件,办结396件,办结率达96.4%。从“分散管”到“闭环抓”,深圳法院通过“司法助企工作室”,让企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司法温度。

  深圳市人民检察院近年来围绕服务经济社会民生,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持续提升办案质效。

  在跨部门协作机制方面,深圳检察机关强化“两法衔接”,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会签《商业秘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办法》,推动执法司法信息共享。同时,设立河套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站,集中受理涉外、涉港澳台案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深圳检察机关成立“三检合一”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统一行使刑事、民事、行政检察职能,构建全链条司法保护体系。此外,还出台《商业秘密刑事保护指引》《企业版权保护与应用指引》,覆盖版权、商标权等全生命周期保护。

  莲花山公园、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见证城市发展巨变 感受改革开放活力

  十一月的深圳,天高云淡,草木葱茏。莲花山公园,山顶广场邓小平铜像高高矗立,习近平总书记手植树枝繁叶茂。

  莲花山公园已成为深圳的城市地标与城市会客厅。“不管是重要节日,还是平常,我们都经常看到广大市民和很多外地游客来到邓小平铜像前献花,与习近平总书记手植树合影。”莲花山公园管理处主任张希说,市民游客纷至沓来,在山顶广场远眺深圳中心区,看城市面貌变化,更感受改革开放活力,领略特区精神。

  这些年,莲花山公园积极探索创新路径,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共建,持续打造智慧化、高品质的游园环境,引入AI应用,配备多类智慧服务设施等,让游客在公园享受深圳前沿科技带来的全新游园体验。作为莲花山公园的管理者,也是深圳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张希说,除了努力把莲花山公园建设得更好,更要弘扬好改革开放创新的精神,让这里成为展现改革开放成果、展现新时代万千气象的窗口,希望每一位来到莲花山的游客,都能从中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大家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莲花山下,走进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常设在此的“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通过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雕塑、一项项高科技和互动体验项目,生动展现广东改革开放历程和伟大成就,传承和弘扬改革开放精神。

  2018年,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馆举办了“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深圳博物馆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闫明告诉记者,自展览馆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观众约430万人次。展览馆通过1305米的展线、6300多平方米的面积,展出3729个展项,包括照片、实物、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广东改革开放40年的峥嵘岁月。其中,68米新媒体艺术长卷等高科技展示亮点,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之中,感受着时代的脉搏跳动。展览馆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社会教育的生动课堂。闫明表示:“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人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始终保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精气神。”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