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被誉为“中国电动车之乡”,全国每三辆电动车就有一辆产自这里。如今,“无锡制造”的电动车正在获得全球市场的青睐,平均每分钟就有2.4辆电动车从这里走向世界。 那么,“小电驴”是如何闯全球的,我们来看记者在无锡的调研。 “小电驴”何以闯全球? 在锡山电动车产业园内,频频点赞、拍照打卡的,是来自匈牙利的一个考察团。30多人的考察团里有的是老客户,还有的是经老客户介绍过来的新客户。 在一家企业的试驾区,英国客商罗伊德正饶有兴致地体验一款新式电动摩托车,他和妻子正在伦敦筹办一家电动摩托车销售公司,这次专门来无锡采购。 在不远处的另一家企业,巴基斯坦客商诺曼看得格外仔细,中国通的他深知货比三家的道理,几乎把园区内的电动车企业走了个遍。在这家规模不大,但创新见长的电动车企业里,他和团队足足转了3个小时。 巴基斯坦采购商 诺曼:我们已从当地企业采购了约1000辆电动车,这仅是一个开始。放眼全球,中国制造了全球最先进的电动车。 好产品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海外客商,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新市场。在全球严峻的外贸形势下,今年前8个月,无锡锡山区电动车出口额同比增长36.5%。 “小电驴”如何从无锡走向世界? 看似简单的“小电驴”,凭什么让挑剔的全球买家纷至沓来?无锡的电动车企业究竟有哪些秘密武器?继续来看记者调研。 一辆电动车能有多少科技含量呢?记者走进锡山区一家电动车企业,一进门,满满的一面专利墙格外醒目。每年超过2亿元研发投入,让企业在电动车领域拥有了2400多项国家专利。 台铃集团技术研发中心副总监 李帅:一般的电动车有几百个零部件,像我们的几十个核心零部件全部都运用了我们的发明专利,技术含量很高。我们也布局了一些前沿的技术,提前准备了核心专利,会陆续运用到我们的电动车领域。 在研发中心,记者看到了企业最新研制成功的高性能扁线轮毂电机。这款产品的问世,直击海外客户在驾驶电动车过程中容易烧机的痛点,大幅提升了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今年东南亚地区的销售量因此提升了50%。 台铃电动车创始人 孙木楚:海外用户对动力要求更高。我们用了扁线技术以后,基本上不会烧电机了,充一次电能跑到100多公里。 产业园内,另一家专利数超过2000项的电动车企业,已经在尝试突破技术边界,实现两轮电动车在无支撑状态下的自动行驶。 近3年,锡山电动车行业研发费用年均增长19%,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年均增长22.3%,已经在电机、电池等核心领域形成技术壁垒。仅今年上半年,无锡电动车产业集群内新增授权专利就达548项。 在企业的研发中心里记者看到,最新一代石墨烯铅酸电池,让电池更耐用,使用寿命提升50%;正在研发的安全性更高、充电速度更快的钠电池,不久的将来,让电动车在零下40℃的低温环境中也可以正常使用。 无锡市锡山区商务局负责人 马成樑:过硬的产品质量、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锡山电动车用产品说话,已经卖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电驴”如何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记者从当地商务部门了解到,无锡市锡山区出口规模超100万美元的电动车企业有52家。 如何让“小电驴” 在国际市场的风浪中站稳脚跟? 在锡山区商务局外经贸科办公室,记者注意到工作人员的电脑屏幕旁贴着一张便利贴,上面写着 “每日9点推送政策、企业问题24小时内响应”。科室负责人顾书豪告诉记者,商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和50多家出口规模较大的电动车企业的负责人都在同一个微信群里。国家优惠政策、行业发展动向等信息会及时推送到群里。 无锡市锡山区商务局外经贸科负责人 顾书豪:当时有一家企业,他们想要出口到土耳其。但是土耳其当地有一个专门对电动车的认证,企业之前没有办过,也不知道该找谁办。我们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推荐了一家资质比较好的第三方机构,来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针对欧盟未来将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的问题,当地也正在积极布局,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无锡市还发布了全国首个电动两轮车产品碳足迹量化团体标准。 国网无锡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 李向超: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为两轮车生产制造企业提供分布式光伏自消纳证明,精准核算企业清洁能源碳减排贡献。 采访期间,记者刚好赶上锡山电动车对外贸易协会组织的一场研讨会。会议室坐得满满当当,同行之间坐在一起交流出海心得,避免同质化竞争,共同推动品牌出海。 无锡市锡山区电动车对外贸易协会秘书长 沈瑜:一个品牌发展是非常辛苦的,如果有十几个、几十个中国品牌在那边发展,形成一个板块效应的话,对我们在当地的发展会形成非常好的带动作用。 江苏众星摩托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洚:整个世界市场非常广阔,靠一两个人或者一两家企业单枪匹马肯定是不够的。一起“出海”,把中国的好产品销往全世界各地。
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22日讯(记者 曾毅伟)深圳是一座四季如春的城市。雪,对这里来说似乎是个陌生的文字,但是在龙华,有这么一家企业,八年磨一剑,它制造的扫雪机器人,悄然占领了欧美人的院子,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人民币。它就是深圳汉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阳科技”)。 创意萌生,大胆实践 黄阳是汉阳科技的创始人,早期,他曾在全球最大半导体封装设备公司ASM从事研发工作。在北美工作期间,他和朋友们看见当地的居民用着老式的燃油扫雪机,频繁地冒着严寒扫雪。美国39个州的法规规定,房主若未及时扫雪导致行人受伤将面临法律追责,部分州甚至有7-14天的监禁。此时,黄阳意识到,智能化电动扫雪机器人的市场前景或将十分广阔。 2015年圣诞节,黄阳和其他联合创始人在深圳注册成立了汉阳科技公司,主攻庭院扫雪机器人方向。 筚路蓝缕,一鸣惊人 公司成立初期,汉阳科技团队在零下四五十摄氏度的漠河和阿拉斯加测试扫雪机器人的工作状态。结果,不到两分钟,首代原型机的电量便已耗尽,无法正常工作。 为解决这一问题,公司在耐低温电池领域投入了不小成本。“一开始机器人用的耐低温电池每块的成本超过两万元,这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我们联系了许多上市公司和高校的科研团队进行耐低温电池的研发改造,最终实现了降本增效。”汉阳科技联合创始人曹莉蒙说道。 2017年,汉阳科技推出Snowbot概念机。随后,又耗时五年迭代八次,终于在2022年发布了模块化机器人Yarbo。这款产品能够在扫雪、割草、吹落叶等模块之间不断切换,实现四季通用。Yarbo在Kickstarter平台上众筹斩获346万美元,得到了市场的热烈反响。 研发期间,汉阳科技曾八年零收入。“这段历程对于公司来讲十分艰辛,但我们只要一想到自己做的事情能帮助到那些没法轻松扫雪的老年人、残疾人时,便坚持了下来,因为这是一件对社会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曹莉蒙说。 去年,汉阳科技销售额破2亿元,连续三年增速超10倍。 从2022年至今,该公司已完成了多轮融资,资方包括羲融善道、中新集团、元钛基金等知名产业机构。 锚定赛道,关山重越 汉阳科技核心产品为Yarbo系列庭院机器人,通过“1+N”模块化设计理念(即一台主机搭配多种功能模块),支持扫雪、割草、吹落叶等场景切换,四季通用。 “当Yarbo的电量充到80%时,它便会开始工作。当电量降至20%时,Yarbo便会停止工作,回到家里充电。它的抛雪距离高达8-12米。此外,只要吸入小石子等颗粒类杂物,Yarbo就会启动保护机制,停止工作,防止其抛出的杂物伤害到周围的人和物。”汉阳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去年,汉阳科技还推出了Yarbo Core机器人。这款机器人通过配备通用车身和拖钩,实现了庭院拖拽功能,性能强劲,甚至能够拖动特斯拉等重型车辆。 汉阳科技目标用户主要是欧美拥有独栋别墅的家庭。特别在美国,超过8000万套独栋住宅需应对冬季强制扫雪法规。这两年Yarbo在海外的热销,也使得公司积攒起一批忠实的“铁粉”及回头客。 “公司有个阿拉斯加的客户,自从她他购买了Yarbo之后,每年都会给我们反馈使用情况,发邮件,打视频。这也使得我们能够更有动力去从事这份对社会有益的事业。每年的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都会有不少的忠实粉丝义务为游客们介绍汉阳的产品。”谈及Yarbo的客户反馈情况,曹莉蒙显得十分兴奋。 “目前我们主要专注的是欧美市场,但从今年开始,公司组建了国内的销售团队,未来会慢慢探索国内的市场。”曹莉蒙说。 从专注扫雪的Snowbot,到实现多功能模块化的Yarbo系列,汉阳科技公司一步一步实践着用户至上的理念,打造智能化、便捷化、舒适化的庭院空间,努力成为全球庭院智能机器人第一品牌。明年开始,汉阳科技将会申报港股,争取在后年实现上市目标,专注于从生产全球化到供应链全球化的全过程。
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19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从服装、家具、家电“旧三样”,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随着“深圳制造”向“深圳智造”转型升级,深圳“土特产”越来越高端。如今,这只“土特产”菜篮子里的种类更是新品迭出,创新药、医疗器械、3D打印等技术过硬、含新量高的产品加入其中。这些响当当的深圳科技“土特产”正“出海”走向全球,共同在国际市场掀起“深圳热”。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深圳累计进出口规模保持内地外贸城市首位,达2.96万亿元,进出口同比增长0.3%。广大深圳企业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扩展多元市场,以高质量供给适配国际市场需求,赢得全球青睐。 外贸“含新量”激活内生增长动力 技术够硬,产品够新,出海才有“竞争力”。当前,许多新行业不断涌入出口行列。 前8个月,深圳医疗器械出口增长6.4%。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市场在战略深化和本土化运营方面成果颇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持续推进海外人员本土化及海外分公司设立,智慧内镜平台和“凌珠”4K3D荧光三合一腔镜影像平台等高端新品推出后,海外注册力度增强,为未来一两年海外放量奠定基础。 深企在创新药海外授权方面表现突出。通过这种模式,企业能借助国际药企的资源与渠道,让创新药快速触达全球患者。在深圳,自2022年起,微芯生物、康泰生物、再极医药等企业就开始探索药物许可交易替代“实体药品”出海。 晶泰科技是国内AI制药企业的先行者。今年8月,该公司宣布与美国生物制药公司DoveTree达成管线合作协议,总订单规模高达470亿港元,刷新中国AI制药领域出海订单的最高纪录。 3D打印这一小众赛道,深圳也悄然坐上“第一把”交椅,初步形成建模系统、材料、设备、应用服务的3D打印全产业链。今年前8个月,深圳3D打印机出口增长10.7%。“目前,深圳企业已形成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让“深圳造”3D打印机在全球市场中凭借高性价比和技术创新性占据重要地位。”深圳市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会常务会长喻波说。 “新三样”优势凸显夯实全球竞争力 今年前8个月,深圳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出口740.4亿元,同比增长23.1%,成为出口增长的“强引擎”。 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1-8月出口量达63.4万辆,同比增长1.3倍,凭借垂直整合能力与技术创新优势,在全球多个国家成为新能源汽车热销品牌,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随着相关行业发展,我们的无人机电池、模型电池、充电器等产品都卖得很好!”深圳市格瑞普电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芃告诉记者,今年1—8月,公司出口额达4235万美元,主要出口到美国、德国、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新三样’出口维持高速增长,凸显出深圳出口结构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低碳领域的深度转型。”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说。 多元市场释放外贸发展潜力 面对外需市场的不确定性,多元化布局成为深圳外贸的“稳定器”,通过深耕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有效对冲单一市场波动,守住“外贸基本盘”。前8个月,深圳对前十大贸易伙伴合计进出口2.31万亿元,增长2.8%,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至78.1%。 随着运动理念的普及,高品质、创新型运动装备成为欧盟诸多国家“香饽饽”。深圳市苇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运营部负责人邱昇介绍,在欧盟地区,该公司的Waydoo Flyer系列电动水翼冲浪板一经问世,就受到广大水上运动爱好者的青睐,在德国、法国等地成为市场新宠。 服务贸易也在“踏浪出海”。“去年我跟着展会出海后,重点布局东南亚、迪拜等新兴市场,刚刚‘拿下’马来西亚市场。”深圳市九学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爱国介绍,目前,很多海外国家对中国、中文重视程度高,公司希望推动海外中文教育及教育数字化转型,将公司的科技创新和产品推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