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一企调”首创“并案联调”机制:从“对簿公堂”到“握手言和”,一个月化解五百万纠纷
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26日讯(记者 叶玉燕 通讯员 许丹丹)近日,一场涉及三家服务商、总金额高达530万元的工程债务“连环套”纠纷,在龙岗区“一企调”法治助企服务站(坂田街道分站)成功化解。通过创新推出的“并案联调”机制,该站仅用一个月时间就促成三方达成调解并完成司法确认,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累计为企业节省时间成本约8个月,节约直接经济成本超15万元,成为龙岗区以法治力量优化营商环境的精彩实践。
“连环债”困住多家企业,传统诉讼面临“多输”局面
纠纷源于广东某建设公司在承建坂田街道某项目期间,因资金周转问题,拖欠三家土石方服务商费用共计530万元。多次催收未果后,三家服务商准备分别提起诉讼。
“我们也不想打官司,费时费力还伤和气,但账款拖不起啊!”一家服务商负责人道出了无奈。而被诉的建设公司同样焦虑:同时应对多起诉讼,不仅需支付高额应诉费用,多条诉讼记录更将严重影响企业征信,给后续项目投标和银行融资带来阻碍。尽管案件独立,但争议焦点相互关联,传统个案处理模式难以破解这一僵局。
“一企调”破局:“并案联调”实现“一揽子”解决方案
面对企业的“急难愁盼”,龙岗区“一企调”坂田分站迅速启动多元调解机制,联动街道土地整备办公室、城市建设办公室、平安法治办公室(司法所)、综合行政执法队等多部门组成专项调解团队。针对关联纠纷牵涉多方、互为因果的特点,服务站打破传统个案调解模式,创新采用“共性攻坚+个性施策+司法赋能”的“并案联调”机制,将多个关联案件纳入同一调解程序,通过联合研判、协同施策,实现“一案解多纷”的综合效应。
在共性攻坚方面,调解团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明确债务加入方需承担连带责任,设定统一的五个月付款周期和逾期违约金标准,为三方提供清晰、公平的法律框架。
针对个性诉求,团队量身定制差异化方案:对现金流紧张的服务商设置“七日内优先支付”条款;对金额较大的债务,主动沟通确认还款能力;面对历史协议冲突,则通过协议更新明确履行路径。
为消除各方顾虑,调解团队第一时间联动龙岗区人民法院完成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让协议成为具有法律保障的“定心丸”。
省时省力更省心,企业点赞“法治最优解”
“原本已经做好漫长诉讼的准备,没想到‘一企调’这么快就帮我们解决了难题,心里这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建设公司负责人如释重负地说道,“总算不用把精力耗在应诉上,还保住了企业信誉!”
这起纠纷的高效化解,避免了多方陷入“诉累”的多输局面,既保护了企业信用,也维护了合作生态,是“低成本、高效率、好效果”解纷目标的完美体现,获得了涉事企业的一致点赞。
延伸服务触角,打造全覆盖法治服务网络
“通过非诉讼方式化解纠纷,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法治服务,是‘一企调’设立的初心和使命。”龙岗区“一企调”法治助企服务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站自今年4月成立以来,着力打造“一站式”法治服务平台,通过前端多元受理、中端优先调解、后端回访跟踪的解纷机制,形成从预防到化解、从调解到巩固的全流程服务闭环。
为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今年6月,龙岗区在坂田、宝龙两个街道增设“一企调”分站,切实打通助企解纷“最后一公里”。
成效数据最具说服力
截至目前,区“一企调”总站已接受咨询98次,受理调解案件105宗,涉及金额达5132.96万元;坂田街道分站成功调解涉企民商事纠纷8宗,涉及金额超1047万元;宝龙街道分站成功调解涉企民商事纠纷2宗,涉及金额超280万元。
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一企调”模式的生命力和实效性,为企业筑牢了合法权益的“防护网”。
接下来,龙岗区将持续深化“一企调”调解机制,拓展调解服务网络,探索“调解+”多元服务新场景,全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创业、专心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