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其他专题专栏 > 深圳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 > 新闻动态 > 产业发展

既要进工厂 也要进家庭——机器人企业竞晒“订单”的背后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发布时间:2025-10-13
人工智能朗读:

  没有光刻机的“人气王”:深圳新凯来凭什么点燃半导体产业的希望?

  当深圳会展中心的大门在10月15日清晨打开,一群人的脚步直奔同一个方向——新凯来的展位。这家成立仅3年的半导体设备厂商,既没有亮出万众期待的光刻机,也没有请明星站台,却硬生生把湾芯展变成了“新凯来专场”。上午9点不到,展位前就排起了百米长队,有人举着手机直播,有人拿着笔记本疯狂记录,甚至有外媒记者挤在人群中追问:“这家公司到底什么来头?”

  这一幕,像极了2019年华为Mate30系列发布会的盛况——同样是在深圳,同样是在聚光灯下,同样是“国产”二字承载着无数期待。但不同的是,新凯来面对的,是比手机芯片更残酷的战场:半导体制造设备,这个被称为“芯片产业皇冠上的明珠”,长期被ASML、应用材料、东京电子等国际巨头垄断,国内自给率不足10%。

  一、30款设备背后的“中国速度”:从0到全流程覆盖,仅用3年

  在半导体产业,3年能做什么?对于ASML来说,可能只是改进光刻机的某个零部件;对于应用材料来说,或许只是完成一次技术迭代。但对于新凯来,3年时间,它交出了一份让整个行业震惊的答卷:30款设备,覆盖扩散、薄膜、光学检测、量测等半导体制造全流程。

  这不是简单的“数量堆砌”。要知道,半导体制造流程分为前道(晶圆制造)和后道(封装测试),仅前道就包含氧化、扩散、光刻、刻蚀、薄膜沉积、清洗、离子注入、化学机械研磨等数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专用设备。而新凯来展示的30款设备,几乎涵盖了前道制造的核心环节。

  更关键的是,这些设备不是“实验室样品”。据现场工作人员透露,部分设备已经通过中试,进入客户验证阶段。这意味着,新凯来跳过了“PPT造车”的阶段,直接切入了产业化落地——这种速度,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史上都堪称罕见。

  为什么是新凯来?答案藏在它的股权结构里。工商信息显示,新凯来的母公司由深圳市国资委全资控股,注册资本15亿元。这不是一家普通的初创公司,而是带着“国家队”基因的产业攻坚力量。在“卡脖子”的压力下,国资资本的注入,让新凯来得以跳过“烧钱试错”的阶段,直接瞄准产业链最薄弱的环节精准发力。

  二、不秀光刻机,反而成了最大亮点?

  “为什么不展示光刻机?”这是湾芯展首日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在很多人眼里,半导体设备=光刻机,似乎只有造出光刻机,才算真正打破垄断。但新凯来的选择,恰恰戳破了这个认知误区:半导体制造,从来不是“光刻机独大”的游戏。

  以芯片制造的“薄膜沉积”环节为例,它需要在晶圆表面形成纳米级的薄膜,精度要求达到原子级别。这个环节的设备,长期被应用材料、东京电子、泛林半导体垄断,国内厂商的市占率不足5%。而新凯来展示的薄膜沉积设备,已经实现了ALD(原子层沉积)技术的突破,这意味着在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中,中国设备终于有了一席之地。

  再看“光学检测”环节。芯片制造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检测缺陷,一旦出现瑕疵,整片晶圆可能报废。ASML的光刻机之所以昂贵,不仅因为它能“雕刻”芯片,更因为它自带的检测系统能实时修正误差。新凯来的光学检测设备,已经能实现90纳米以下缺陷的识别,这虽然距离最先进的3纳米还有差距,但足以覆盖国内80%以上的成熟制程需求。

  这些设备的突破,看似不如光刻机“耀眼”,却实实在在解决了产业链的“卡脖子”痛点。正如一位半导体行业专家在现场所说:“如果把芯片制造比作盖房子,光刻机是‘挖掘机’,但没有‘水泥’‘钢筋’(其他设备),房子照样盖不起来。新凯来的价值,就在于它把‘建材’的国产化拼图补上了。”

  三、国资+民企的“混合打法”:中国半导体的突围新路径

  新凯来的横空出世,并非偶然。它的背后,是中国半导体产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升级。

  过去,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多以民营企业为主,受制于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往往只能在单一领域突破。而新凯来的模式是:国资提供资金和资源背书,市场化团队负责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这种“国资+民企”的混合打法,既避免了纯国企的效率问题,又解决了民企的资金短板。

  更重要的是,新凯来的30款设备不是“闭门造车”。据透露,其研发团队中,有超过60%的成员来自应用材料、东京电子、ASML等国际巨头,平均从业经验超过15年。这些“海归派”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国际产业链规则的理解——这让新凯来的设备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可兼容”“可替代”的目标,大大降低了下游晶圆厂的导入成本。

  这种模式的效果已经显现。今年上半年,国内某头部晶圆厂就与新凯来签订了采购协议,将其扩散炉设备用于12英寸晶圆产线。虽然具体金额未披露,但这标志着国产设备已经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线”,开始真正替代进口设备。

  四、光刻机焦虑背后: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尽管新凯来的30款设备足够惊艳,但“没有光刻机”依然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这种焦虑,本质上是对“中国半导体能否真正自主可控”的担忧。

  客观来说,光刻机确实是目前最大的短板。ASML的EUV光刻机售价超过1.2亿美元,全球仅台积电、三星、英特尔能买得起,且交货周期长达2年。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光刻机是全球产业链协作的产物,其核心零部件来自德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即便是ASML自己,也无法独立造出EUV光刻机。

  中国要突破光刻机,绝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新凯来的意义正在于此:它不追求“单点突破”,而是通过覆盖全流程设备,构建起国产设备的“生态系统”。当越来越多的国产设备进入产线,形成协同效应,就能逐步降低对单一设备的依赖——这才是真正的“自主可控”。

  五、从“跟跑”到“并跑”:中国半导体的下一个十年

  湾芯展上,新凯来的展位有一句标语:“让中国半导体设备,从‘可用’到‘好用’”。这句话朴素却有力,道出了国产设备厂商的野心。

  过去十年,中国半导体产业经历了从“0到1”的突破,实现了“有没有”的问题;未来十年,将进入从“1到100”的跨越,解决“好不好用”的问题。新凯来的30款设备,正是这场跨越的开端。

  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达到2100亿元,同比增长18%,但国产化率仅为12%。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国产设备将有近2000亿元的替代空间。新凯来们的崛起,不仅能降低国内晶圆厂的采购成本,更能倒逼国际巨头降价——这才是“国产替代”的真正价值。

  当我们在讨论新凯来“有没有光刻机”时,不妨把目光放得更远:三年前,我们还在为14纳米芯片焦虑;三年后,新凯来已经能用30款设备撑起半导体制造的“半壁江山”。或许,下一个三年,当新凯来的光刻机真正亮相时,我们会发现:原来,中国半导体的突围,从来就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而是无数条路并行,最终汇成一条康庄大道。

  湾芯展的灯光下,新凯来的展位前依然人头攒动。有人在拍照,有人在讨论技术参数,有人在交换名片。这一幕,像极了二十年前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市场——混乱中带着生机,喧嚣中藏着希望。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突围,或许就从这里开始,从每一台设备的突破开始,从每一个像新凯来这样的“后来者”开始。

  毕竟,历史早已证明:当一个国家下定决心要做一件事时,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的脚步。半导体如是,设备亦如是。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