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民企携手发展,空间广阔

今年上半年,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其中,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协同发展成为一抹亮眼色彩。双方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机制为纽带,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建设等多个领域深化合作、优势互补,共同谱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近日主持召开企业座谈会,围绕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听取关于国企民企协同发展的意见建议。郑栅洁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积极采取务实有效措施,健全国企民企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整治“内卷式”竞争、拓展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完善公司治理和国际化经营服务等,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产业竞争力。

7月24日,两名工作人员在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调试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上半年,中央企业实现增加值5.2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发售电量、原油产量、航空运输周转量、集装箱吞吐量等均同比稳步提升,有效发挥了国民经济顶梁柱、压舱石作用。
央企表现不俗,地方国企也当仁不让。数据显示,上半年,地方监管企业实现增加值3.7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万亿元,经营效益筑底企稳。地方国资国企正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增强国有经济战略使命功能的重要途径。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改革进入深水区,破解资源分散、效率不高等难题,打破“九龙治水”的管理格局,正成为各地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共同着力点。
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各地国资委创新工作方式、狠抓改革实效,推动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走深走实。截至今年6月底,地方重点任务平均完成率超过90%。
国企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半年,国资国企持续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尤其是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不断推进。国资央企在深海装备、能源技术、数字智能、新材料及绿色低碳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今年下半年,中央企业要抓好稳健经营,全面巩固向好势头,加强风险防范,坚决完成全年生产经营目标任务。中央企业必须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加快实现从要素大量投入的“汗水型增长”向科技创新驱动的“智慧型增长”转变。下半年,重点要在“供给提档、转化提速、产业提质、改革提效”上下更大功夫。
民营经济展现出韧性活力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蔡自力介绍,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由2020年的68.9%提高至今年上半年的71.7%。
民营经济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特别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夯实了法律基石,激发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副司长王冠华介绍,民营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表现较为活跃。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兴起和应用,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算力需求,也带动了今年上半年的服务器产量实现翻倍增长,增长了1.3倍。
民营企业成为外贸增长主力军。上半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2.48万亿元,同比增长7.3%,占我国外贸比重的57.3%,较去年同期提升了2.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进口均实现增长。截至今年二季度,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已连续21个季度同比增长。特别是今年以来,民营企业克服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上半年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2万亿元,增速较全国整体高了4.4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攀“高”向“新”,加快推动产业升级。上半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超过八成。民营企业出口高技术产品增长12.5%。同时,民营企业积极推进设备更新升级,进口石化、电子等高端装备也保持良好增速。
此外,民营企业坚守主业、做强实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实力显著提升。上半年,民营企业出口中,装备制造业产品占半壁江山,船舶、汽车、专用装备这些硬实力产品,出口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风浪中成长壮大,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规模前500大企业中,民营企业已占据218席位。
协同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
上半年,国企充分发挥产业链“链主”带动作用和资源、技术、人才优势,积极向民企开放应用场景、共享生产要素。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信息技术等关键行业,国企通过产业联盟、技术合作、订单共享等方式,带动了一大批民营中小企业融入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了“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良好生态。
国企与民企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强强联合”与“优势互补”趋势尤为显著。国企聚焦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民企则凭借其机制灵活、市场敏感度高的特点,在技术转化和产品创新方面展现出强大活力。双方通过共建研发平台、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共享知识产权等多种形式,加速了创新要素的流动与整合。
在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重点项目建设中,国企民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成为拉动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粤港澳大湾区到长三角一体化,从雄安新区建设到“东数西算”工程,处处可见国企民企携手并进的身影。这种合作不仅保障了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也为民营企业参与国家建设、分享发展红利提供了更多机遇。
上半年,国家及地方层面持续出台并落实一系列支持国企民企协同发展的政策举措,着力破除市场壁垒,保障各类所有制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到鼓励国企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带动民企发展,再到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各项政策的落地见效,为国企民企协同发展营造了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展望未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开放的持续扩大,国企与民企作为中国经济的“两个轮子”,其协同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双方将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迈向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