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8月5日,自然资源部刊发文章《跨海行船乘风起——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纪略 | 海洋强省强市建设⑭》,聚焦深圳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生态保护为底色,向海谋局,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以下是全文。
深圳市,拥有2030平方公里海域规划面积、260.7公里海岸线、51个海岛,是粤港澳大湾区连接世界的重要门户和通道。
40多年前,历史选择了这里。现在,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海洋资源丰饶富足的深圳,再次扛起新时代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沿海省份考察海洋经济发展,强调“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
深圳,乘势而为。从6000米级深海采矿车海试成功到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从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到深圳海洋大学加快建设,深圳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生态保护为底色,向海谋局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
时光回溯到2017年。当年5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是深圳首次被赋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任务。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深圳再加码!
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近年来,深圳出台《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及其实施方案、《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 年)》《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和实施路径,并制定年度重点工作计划,持续跟踪、定期调度重点事项;发布《深圳市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深圳市现代渔业发展规划》,擘画重点领域发展蓝图。
深圳强化资金保障,建立了“财政+基金+金融”立体化保障体系:设立海洋产业专项资金,出台《深圳市促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渔业类)扶持措施》;加快设立海洋产业基金,成立并运作深圳绿色航运基金、前海中船智慧海洋基金等专项基金。
在做好制度设计的同时,2024年,深圳专门成立海洋发展局并优化职能配置,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
登高谋先行,矢志当示范。这座因改革而生的城市,再次以拓荒牛精神扛起国家使命,锚定“全球标杆”目标发力。
向海图强,必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近年来,深圳着力构建具有深圳特点和优势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了数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海洋高端装备产业注重提质增效。据统计,目前深圳全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与海洋船舶工业企业共有1200多家。建成华南地区大型船舶维修改装基地——孖洲岛基地。3月21日,孖洲岛基地重启造船业务之后首船建造正式开工。水下机器人专利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一,绿色智能海洋装备重点企业市场占有率超五成。
海洋能源产业注重转型升级。深圳大力推动南海东部油田增储上产,在南海建设运营国内第二大海上油气田,连续三年实现2000万吨以上高效稳产。建成“多气源、海陆共济”天然气供应格局,设计接收能力1640万吨,占全国总接收能力的1/6,位居全国第二。2024年深圳港液化天然气接卸总量达135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顺利完成双船同步加注液化天然气业务。红海湾海上风电项目完成核准批复,进一步向绿色能源转型。
海洋交通运输业注重巩固竞争优势。近年来,深圳加快建设重大港航基础设施,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个5G智慧港口——妈湾智慧港,吸引全球更多船公司来此设立机构、拓展航线,已开通275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通达全球六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港口。货代企业数量为3793家,居全国第三。2024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339万标箱,同比增长11.7%,在全球主要集装箱港口中增速第一。
同时,深圳注重用好海洋这个“蓝色药库”,积极布局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目前,深圳拥有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企业25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3家),还拥有一批涉海药物科研院所,以及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一批相关创新载体、4款在研海洋创新药。此外,深圳着力打造海洋生物产业园区,集聚海洋生物医药重点企业。
滨海旅游业也是深圳的发力方向,开启高端邮轮“招商伊敦号”运营,打造湾区微游轮“海上看湾区”项目。深圳接待邮轮航次数量位居全国第四,蛇口邮轮母港接待游客超3308万人次。
深圳蛇口港
随着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国际金枪鱼交易平台和现代化海洋牧场深汕园区的推进建设,深圳正从传统养殖捕捞向“高价值、高科技、全链条”的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目前,深圳国际金枪鱼交易平台已吸引超2400家客户入驻,累计交易额突破18亿元,全市远洋渔业产值占广东省的86%,成为引领广东远洋渔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此外,深圳培育壮大海洋现代服务业,全市海洋信息服务企业超1.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300家),涉及海洋通信、监测感知、数据处理等业务,累计建设覆盖海域5G基站超900个,有效信号覆盖范围延伸至25公里;深圳国际海事研究院、深圳国际海事可持续发展中心等揭牌,打造海洋领域高端智库;深圳国际仲裁院海事仲裁中心成立,加强涉外仲裁队伍建设。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深圳海洋生产总值保持迅猛增长势头,聚集涉海经营主体11万家,海洋经济产业逐步成为深圳重要经济增长点。2024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达5409亿元,同比增长5.8%。
7月11日,深圳国际海洋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将致力于推动新技术、新材料研发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多年来,深圳聚焦海洋科技创新,将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激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活力。
创新,离不开载体。深圳依托多家重点涉海单位,建成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和深海技术等领域创新载体86个,其中国家级创新载体5个、省级27个。
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是深圳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力点,已取得多项成果。
例如,招商工业研制了国内首台大产能6000米级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车等4项深海采矿核心装备,并在西太平洋完成6000米级采矿车原位海试,最大作业水深5566.7米;因淡水资源紧缺,向大海要水是未来氢能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圳大学破解了“海水直接电解制氢”难题;深圳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攻克了水下远距离通信、高精度定位、分布式组网等核心技术。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为了加快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深圳瞄准高校海洋学科建设,“定制化”培养专业人才。目前,深圳大学成立了海洋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二级学科“海洋地球物理学”获批,成立了海洋高等研究院,其他院校的相关工作正在推进中。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是中国唯一位于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发了一系列教育课程,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参与;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每年约有10万只候鸟在深圳越冬,深圳湾海域候鸟与人共舞成为一道美丽风景线。
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中,深圳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秉承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的总布局之中,促进人与海洋和谐共生。
瞄准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深圳大力推进深圳河、深圳湾等重点河湾水环境提质攻坚行动,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经过不懈努力,东部海域水质长期保持Ⅰ类,西部海域入海河流总氮浓度逐年下降,大鹏湾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围绕生态布局,深圳实施西部海岸带海洋活力风貌提升工程,重点打造前海湾、深圳湾等7个海洋活力风貌段;开工建设73个“山海连城”项目,着力贯通“一脊一带二十廊”,构建“鹏城万里”多层次户外步道,共梳理出100条特色步道线路,已打造特色步道40条,让更多市民畅享山、海、城交融的美好生活。
同时,深圳注重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用制度保驾护航。对小梅沙、前海湾、龙岐湾等重点海域编制详细规划,印发《关于推进海域使用立体设权的通知》,出台填海项目海域使用权转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项目海域使用权到期续期办法等,让开发与利用有法可依。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两山”转化成效凸显。2023年9月,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在深圳落槌,以全国碳汇市场的最高单价成交,这也加快了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签署的步伐。2024年11月,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在深圳共同签署协定并为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连接世界的重要门户和通道、亚太主航道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要冲的深圳,在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中,深耕区域协调发展与对外开放合作。
多年来,深圳承接了3项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或项目,组合港内陆港总数增至62个,成功举办了5届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3届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以及国际深海科学与技术大会、全球海事论坛“零排放联盟”会议……
如今,深圳正以先行示范之志向海谋篇,努力书写新时代更多“春天的故事”。